家校共育论文_家校共育论文题目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家校共育论文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如何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2.关于小学生论文怎么写?

3.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价值探究

家校共育论文_家校共育论文题目有哪些

如何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篇一: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邵东县两市镇四完小 蒋湘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培养自己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孩子说话的习惯。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流利、准确,不重复,逐步做到声情并茂。有空时我会问问学校里的一天发生的事,既有助于了解情况又有助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

       2、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首先是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双手拿书或将书平放在桌上;书本与眼睛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与视线夹角接近直角。读书时还要做到胸部与桌缘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同时要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为此我们专门买了学生专用的课桌椅,以供他回家时也能保证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培养孩子写字的习惯。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写字时还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

       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一侧,右手握笔。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点离笔尖3-4厘米(大约一寸左右)。

       4、培养孩子计算的习惯。逐步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做到计算之后要检查。因为我们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一直帮他检查作业。

       5、培养孩子总结归纳的习惯。花一点时间整理一天所学内容,梳理一天所学知识。

       6、培养孩子查阅、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学校有时提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的学习方式也需要学生去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家长尽可能抽时间陪他带着问题去图书室、阅览室、家庭、工厂、机关、上网调查、了解、收集、整理有关的信息,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的内容,而不是代办。

       7、培养孩子阅读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8、做孩子学习的楷模。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家长的学习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9、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学校每期都会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

       长会,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校沟通的平台,作为家长就应积极参加,详细了解学校、班级动态以及孩子们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并将孩子们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班主任及学校,让家校双方都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成长方向。每隔一定时间,应主动抽出时间与学校及班主任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在家校共同督促的合力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基本保证。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发挥各方面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途径的探究

       龙源期刊网 .cn

       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途径的探究

       作者:敖兰花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小学年龄段是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一般习惯还正在形成,可塑性极大,所以从小学低年级起老师就要去歪扶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家校共育观念,提高家长教子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鞭长莫及的,特别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因此树立家校共育观念,提高家长教子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如我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授课,以《父母课题》为主教材向家长传授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知识,学校举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来调动广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性,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改进科学的教育方法 。

       二、以贯彻双规为重点,以德育科研为指导,开展多种家校共育活动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是我们对学生宣传的第一个渠道,另外我们通过教室板报、红领巾小广播、升旗讲话等渠道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宣传,为了更好的贯彻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计划,先研发制定并下发了“江城第十三小学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接着又根据各年级段制定了“江城第十三小学十大好习惯”,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行为习惯要求。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江城第十三小学十大好习惯》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通过下发“好习惯培养活动方案”“培养好习惯倡议书”“调查表”等等向家长宣传好习惯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共同培育孩子,形成家校统一。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内化

       主题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教育形式,学校通过开展“好习惯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认识活动——宣传活动——体验活动——评比活动”四个环节对好习惯进行内化。

关于小学生论文怎么写?

浅谈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构建

        ? 著名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说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家校共育新模式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不关心;家长认为教育学校的事,不想参与学校共育;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存在错误,认为孩子以后能够赚钱就行,学习并不重要。本文针对这些主要问题,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为目的,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

        一、唤醒家校共育意识

        所谓的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家校共育怎样发挥呢?(1)专家引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该聘请专家为教师、家长灌输家校共育的意识,知道家校共育的作用。(2)学校引导。当然,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班主任老师应该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要以家长会为核心、以家访为补充,引导家长参与到我们学校管理中共育孩子。(3)社会需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频率日渐提升。如轰动中国的"马加爵"事件,用家校共育来说,家长、老师要是能够及早发现他的问题:情绪压抑,以自我为中心。双方及时制定对策,让他的情绪释放,让他扭曲的人生观得以纠正。那么马加爵的犯罪是否会避免呢?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场家庭教育讲座。讲座采用?三加一?互动新模式,即由三名家长与一名专家主讲。每位家长利用10-15分钟时间,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教育子女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案例,最后由专家就其中涉及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5分钟的点评和分析。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等。组织?三加一?互动模式讲座,为家长们创造碰撞科学教子思维、交流家庭教育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

        二、?体验式家长活动?,学校与家庭双赢

        ?体验式家长活动?是让家长用自身的行为、语言、思想,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经过感知、理解、领悟、操作、交流进而生成反思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达到提高家长对自身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自身用正确的观念、行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和谐共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依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主题活动,帮助家长在参与中感悟、提高教育方法。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但是,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共同之处。于是,学校依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按班级选择不同的活动课程,把家长活动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但相互间又密切关联。一年级:家庭教育的前提亲子沟通。二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石家庭系统。三年级:家庭教育的难点情绪管理。四年级:家庭教育的核心责任传承。五年级:家庭教育的目标学习成长。六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础珍爱生命。

        (二)从家长行为中寻找基点,促进家长在游戏中领悟身教重于言教的必要。

        有学者说:孩子不是在教育中长大的,而是看着家长长大的。可见家长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镜子。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自己却屡屡闯红灯;在自己家保持清洁卫生,在学校、公共场所却随手丢掉垃圾,那么家长和教师的说教将是苍白无力的。据此,我们在一次家长体验活动中,开展了?撕纸?活动。为了避免家长的思想负担,活动前教师没有做任何暗示,只强调:?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很简单,按我说的去做就可。?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撕掉右下角,再对折撕掉右下角在展示作品时,家长们看到了个性差异与创新性,体验到了专心倾听的重要,独立操作的重要。有部分家长每次将撕下的纸屑丢在地板上,当教师用照相机拍照他们丢弃在地上的纸屑时,家长们立刻觉察并羞愧万分。有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身教重于言教啊!谢谢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还有的说:?教师无声的教育改变了我几十年的陋习。?发自肺腑的领悟,成为家长以身作则的新起点。

        (三)创设平等、共识的体验氛围,营造积极、生动的体验环境。

        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一方有居高临下的意识就会产生交流的尴尬。在体验式活动中,老师既是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感悟者,与家长是平等、和谐、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关系。如在游戏?击鼓传花?中,大家围圈而坐,首先在形式上形成了平等。游戏中,教师与家长随机的自我介绍,营造了相互学习的氛围。参与游戏的几位教师活动前结合家长的表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案例,在活动中悄然引导,很快就将大家心灵的距离拉近,在其乐融融的良好氛围中让家长有所感受和体悟。

        (四)平等的感悟交流,是活动升华的平台。

        每次活动,家长都有很多感触,畅谈交流是分享,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轻松的氛围给大家带来畅所欲言的机会。家长、老师通过实践与反思,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凝聚力在增强,家校合作更融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与家庭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者,理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探索家校教育新方,共奏家校合作新章

        ?

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价值探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

       《如何利用家庭和学校环境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自提出素质教育理念以后,小学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我国小学教学体系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主要从家庭氛围的营造,学校校园文化的打造和家校共育联动三个主要方面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如何利用家庭、学校这一重要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一、营造家庭氛围,做好榜样引领

       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1、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雨露阳光。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身教胜于言教,过程决定结果。

       孩子对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并在实际生活中模仿应用。所以有教养的父母示范给孩子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和善的笑容,阳光向上的心态。

       3、学会倾听,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些家长习惯高高在上,对孩子的诉求、所思所想缺乏耐心和热情,认为孩子思维幼稚,不可听也不可信。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合格的家长既是孩子的榜样,也是朋友,急之所急,想之所想,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这样和孩子的距离就拉近了不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才能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二、激活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1、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育人环境。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它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教育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有针对性,它会很明白地告诉学生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正面的会肯定和表扬,负面的会批评和惩戒,并通过相关的制度措施来引导约束。所以,学校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创设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较深的影响。

       一是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校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能对每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校风和班风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起着制约作用,对好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强化和激励作用。

       二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征文比赛、读书活动、体育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拓展他们的爱好特长,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树立自信,发展自我,健康成长。

       三是通过校园固有的仪式活动如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入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树立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远大理想,建立团结、友爱、信赖、关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些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三、做好家校沟通,整合育人资源

       1、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给予的教育环境,这样充分整合两者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健康成长,把不良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2、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为人处世的态度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已有行为。如果家长的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甚至家长的消极影响会“消解”学校的教育成果。教师若能和家长合作深入地交流、沟通,让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和学校达成共识,则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关于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价值探究

       

         论文摘要:家园共育要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协同教育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培育幼儿的责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性、经常性、全面性的伙伴性质的合作活动。家长要明确家园共育的内涵和意义,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以便家园更好地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化 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家园共育

       

         一、家园共育的背景

        

         1.理论背景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尤瑞·布朗芬布伦纳在其出版的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指出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会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同样也离不开与其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社会环境的支持。其所构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同心圆模式将这些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分为了微观、中层、外层、宏观和时代等五个相嵌在一起的子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从而构成了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对于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幼儿就是在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相互关系的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的,是在与环境系统的亲身接触和体验中不断发展的,其中既有近距离的直接影响因素,也包括远距离的间接影响因素 ,如家庭、同辈群体、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等。而家园共育就是要将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得以整合和扩大,通过吸收教学媒体、社区资源及文化熏陶等力量的参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搭建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化的平台。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其主要观点认为:人际间的社会交换源自于社会吸引,彼此之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持续交往。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的收益取决于个体向其他人提供的利益,为了得到利益,必须有一个交换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流动的。因此,可以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利益流动的网络。从社会交换理论中可以看出,家园共育即是将幼儿家长的育儿经验和幼儿教师的教子心得进行相互的交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育目的。

         2.社会背景

         教育走向社会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社会参与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与社会的逐步融合是大教育观念下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这不仅是各层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不可能在学校里单独进行,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能促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持续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生活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因此,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体系中,家庭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左膀右臂”。而相比其他层次的教育来说,幼儿教育更加重视幼儿园之外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生活中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舞台,言传身教与身体力行的教育价值绝不逊于幼儿园教育中的谆谆教诲,更是因为幼儿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天真无邪、快乐活泼的幼儿,对外界事物和未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的社会化趋势要求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大系统中去,家园双方紧密结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一致共识,建立家园共育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 。

         二、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是家校合作在学前教育层面的具体表述,因此,对于家园共育的诠释是建立在对家校合作内涵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展开的。从目前来看,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家校合作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但是从逻辑上看基本上都是从“主体—中心—目标”等几个层面加以阐述的:北京师范大学马忠虎教授在其论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黄河清教授在其最新的论著《家校合作导论》中提出“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活动。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岳瑛研究员在其论文《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中指出:“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 ”教育学者周丹在《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社会化。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 ”

         依照上述观点,并结合幼儿教育的现实背景与具体特点,我们认为,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协同教育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培育幼儿的责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性、经常性、全面性的伙伴性质的合作活动。

       

       

         1.家园共育的主体——“家”和“园”。众所周知,家园共育的“家”是指“幼儿的家庭”,“园”是指“幼儿园”,两者都是家园共育整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同等重要的、互为依赖的主体。一方面,幼儿园应视家长为促进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保证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家长应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认真考虑幼儿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做出反馈。

         2.家园共育的本质——“共”。家园共育中的“共”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它不仅结合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减弱了两种教育孤立存在产生的弊端。

         3.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家园共育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是家园共育围绕的中心是幼儿,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是家园共育的最终目标。

         4.家园共育的核心——“育”。家园共育的“育”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保育,二是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不能只进行单纯的教育,而应采取“保教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育”字不仅是家园共育的核心价值,也是评价家园共育效果的唯一标准。

       好了,关于“家校共育论文”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校共育论文”,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